说明:这篇文章的东西都是参考了靠谱的资料,再加上我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的,都是新的没抄的。文章最后有注明资料和图片是从哪儿来的,大家留意一下哦。[比心]
【【前言】】
1958年的时候,在一次很重要的国务会议上,毛主席狠狠地批评了张奚若,但过后又说:“他呀,可不是什么右派,是我的朋友呢。”
张奚若是个出名的直性子,不管对方是谁,他都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。他不仅对毛主席有过“爱出风头”的评价,还直接喊话蒋介石让他“下台走人”。
不过,就是这么一个倔强的人,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非但没被打垮,而且还一直领着副总理级别的待遇。
那么,张奚若为啥会说毛主席“爱干大事,喜欢显摆功劳”呢?他这个人,到底有着哪些不平凡的经历呢?
【【辛亥革命志士】】
说到张奚若,大家都知道他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大功绩,但可能不太清楚,其实在辛亥革命那会儿,张奚若就已经是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了。
1911年的时候,在陕西宏道书院念书的张奚若,了解到了革命的新思想,于是他果断地选择加入了同盟会,决心参与到推翻皇帝统治的革命行动中去。
张奚若是同盟会的一员,他被派去日本,任务是给革命军买武器装备。虽然他没赶上武昌起义,但还是顺利把军火带回了国内,帮助了陕西的革命事业。
张奚若不光是动手干革命的,还是个懂革命理论的人。他在陕西的时候,写了很多文章来宣传革命,批评当时的政治,号召大家站出来反对皇帝和专制的统治。
可是没多久,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被袁世凯抢走了。心怀大志的张奚若,决定再次出发去美国进一步学习,吸收更先进的政治思想。
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那会儿,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。回国后,他在教育部、清华大学等地方工作过,但一直都没停下批评当时政治问题的步伐。
张奚若写的文章经常毫不留情地指出掌权人的老毛病,这让他老是被禁止发表,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时候,他也始终没丢掉要让中国变更好的念头。
不过,在张奚若身处北洋政府那会儿,他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。要想让他名声响彻、得到高层的关注,那得等到抗战时期才行。
那时候,日本鬼子横行霸道,张奚若会怎么应对呢?
【【转变之路】】
1937年,日本鬼子闯进了中国,卢沟桥上的战火,宣告了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正式开始。
在国家存亡的关头,张奚若又一次站了出来,他坚决地说,全国老百姓都得齐心协力打日本鬼子,不能同意国民党那股子妥协求饶的做法。
战争持续进行中,张奚若辗转反侧最终抵达云南,在那儿,他当上了西南联大政治系的头儿。尽管在偏远的大后方,张奚若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,没有松懈过。
他动用自己的影响力,在西南一带的读书人里大力宣扬抗日的思想,号召大家齐心合力,一起对抗外来侵略者。
可让张奚若心寒的是,掌权的国民党不仅没有拼尽全力去打仗,反倒在大后方搞腐败,搞独裁。
看到国民党做的那些坏事,张奚若实在忍不下去了,他站出来直接批评国民党政府,说他们现在的行为跟全民族一起抗日的大目标完全背道而驰。
张奚若那些直白犀利的话,很快惹恼了国民党当权者,不过这位被大家叫做“硬骨头”的爱国人士,从来都不怕任何恐吓。
在重庆的国民参政会上,张奚若直接对在座的所有人说,蒋介石独裁太厉害了。他甚至大声讲:“如果我能见到蒋先生,我会礼貌地请他下台。不客气地说,就是让他走人!”
面对张奚若的直率批评,蒋介石心里虽然气得要命,但也毫无办法。毕竟,张奚若是辛亥革命的功臣,在党内党外都有着很高的名声,蒋介石要是再想对他不利,也得顾忌一下大家的议论。
抗战赢了以后,张奚若发现他越来越对国民党感到心寒。他瞧见,自己曾经拼力支持的党派,已经彻底忘了为啥革命,变成了一个又烂又坏的政府。
同时,在共产党管理的解放区里,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希望。张奚若发现,可能只有共产党,才能让中国真正实现民主和自由。
于是,这位以前的国民党员,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,他开始常常和中共方面交流,想为新中国的发展出一份力。
那么,新政协筹备会一开始,中共请张奚若来参加,他会怎么做呢?这位经历过很多风雨的爱国老前辈,会怎么参与到新中国的创建中来呢?
【【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者】】
1949年,北平热热闹闹地举办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第一场全体会,张奚若作为特别请来的嘉宾,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盛会。
大家在聊新中国的名字时,张奚若给出了自己的看法,他说,国名里其实不用再加上“民主”这两个字,因为“人民”这个词就已经代表了民主的意思。
这个提议受到了毛主席等领导人的认可,于是“中华人民共和国”这个既庄重又响亮的国家名字就定了下来。
接着,在谈到国歌的事情时,有些代表觉得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里那句“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”现在听起来不太合适了,建议改一下。
不过,张奚若坚持要用原来的词,他说,咱们得在安稳的时候想着可能会有的危险,时刻小心着点儿,他的这个看法又一次获得了大多数代表的赞同。
新中国成立后,张奚若因为经历丰富、学识渊博,就被选上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的职位。
1952年,张奚若接替了马叙伦,成为新中国的第二任教育部部长。一上任,他就展现出了自己敢于挑重担、不推卸责任的精神。
在一次政府工作会议上,大家热烈地聊起了北京老建筑的拆迁事儿。那时候,有不少人觉得应该把这些老建筑都拆掉,好展现出新中国的新气象。
但张奚若却对这种做法坚决说“不”,他反问大家:“要是出了车祸,咱们是该怪那座死气沉沉的牌楼,还是该怪活生生的人呢?”
碰到犀利的问题,那些想拆的人一下子答不上来了。周恩来总理主持会议时,也被张奚若的聪明和胆量给打动了。在张奚若的坚持下,好多宝贵的历史建筑最后都被留下来了。
张奚若当上教育部长后,对教育进行了大力改革。他带着大家,让高等教育有了全面的进步,重点大学也上了一个新高度。为了国家建设能更快发展,他赶紧组织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。
不过到了1957年,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右运动。在这个特别的时间里,一向有啥说啥的张奚若,会怎么表现呢?他和党的关系,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呢?
【【敢于直言的“党外诤友”】】
1957年,全国上下搞起了一场规模很大的改进作风活动,就在那个特别的时候,一次座谈会上,这位备受尊敬的教育部长大胆地向党指出了存在的问题。
他说,党里面有很严重的教条主义,有的党员干部不看实际情况,死板硬套,跟群众脱了节。张奚若那番让人警醒的话,在参加会议的人里引起了很大震动。
他随后给毛主席的评价是16个字:“爱做大事,急求成果,看不起过去,太信未来。”在那个特别的时代,这样直接说出来,真的需要很大的胆子。
不过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,当张奚若提出严厉的批评时,毛主席不但没发火,还非常称赞他。
在一次很重要的国家会议上,毛主席自己讲起了张奚若说的话,虽然没有直接点名,但批评得很严厉。不过他也说了:“讲这话的是咱们自己人,不是那些右派分子。”
其实,在整顿作风那会儿,张奚若给出了好多看法和建议,中央领导们都很看重。虽然他有的想法不那么准确,但党中央还是一直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对待这位“党外敢说真话的朋友”。
在那之后的日子里,张奚若一直保持着正直无畏、有话直说的性格,不管是面对蒋介石还是毛主席,他都毫不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深刻见解。
这样的性格,让他在党内和党外都获得了“常青树”的称号。就连在后来的文革时期,张奚若也因为周恩来总理的特别关照,而一直没有遭到太大的波折。
1973年7月,这位了不起的老革命家因为生病去世了,他活了84岁。虽然他走了,但他那种不服输的“硬骨头”精神,还有他全心全意为人民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情怀,都深深地留在了人们心里。
【【结语】】
张奚若,以前当过教育部的部长,他活了大半辈子,快一个世纪了,是个既有志士勇气又有学者智慧的传奇人物。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,他一直都走在时代的前面。
他说话直截了当,连最高领导人也敢批评,但因为他真心实意、为人正直,大家都非常敬重他。他为中国的革命、教育和文化发展立下了大功。
张奚若的一生,如同一座永远的纪念碑,鼓舞我们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秉承他那种实话实说、勇于担当、全心全意为国家人民奉献的优秀品质。
【【参考信源】】
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12月28日报道《他指责人们“爱出风头、急于求成”,但毛泽东却说,他不是右派,而是朋友》
人民政协报在2013年7月18日报道了《“铁骨”张奚若》的故事。
中国军网在2024年1月19日发布了一篇文章,标题是《张奚若:给新中国的名字出主意》。
人民政协报在2016年2月25日报道了《“民国炮手”张奚若的故事》。